原標題:打破「臉譜化」的符號 把文化從博物館里請出來

    圖片由視覺中國提供

    在歐洲當交換生時,我送了些京劇娃娃造型的圓珠筆給當地室友作為禮物,感謝他們對我的照顧。小禮物深得大家喜愛,甚至變成他們「炫耀」的資本。其中一個朋友第二天得意地向我反饋,同事對圓珠筆上的京劇扮相備感新奇,而且都羡慕他交到了一個中國朋友。

    身為留學生,我在那一刻當然是自豪的,這證明我們中國文化很有吸引力嘛!

    可在有些時候,這種「吸引力」也給我帶來困惑。比如一起上課的同學跟我這個中國人套近乎,聊的無非都是中餐怎麼可以這麼好吃,漢字好神秘,你的名字究竟怎麼讀呀?西方人眼中的「中國文化」彷彿都是些博物館里的化石,他們好奇地觀摩打量,但始終無法理解。而且「博物館」里的「展品」幾十年來似乎都沒更新過,提到中國,無非就是京劇啊、大熊貓啊、長城啊,還有被「西化」過的中國菜。

    當然這是快十年前的事了,如今情況多少有些不一樣。比如近年李子柒在國外視頻網站大火,被外國網友奉為「女神」,就是個值得注意的現象。中國農家女孩種菜劈柴做飯,搭建中國式的理想田園生活,幾乎每一個視頻海外播放量都在500萬以上。這不也是文化吸引力嗎?

    其實,李子柒沒有刻意去「展示」中國文化,她在海外走紅更多是無心插柳。恰恰是這種「無心插柳」,更能給我們啟示。我們底蘊深厚的傳統,給文化發展提供了足夠豐富的素材,以及源源不斷的精神源泉,我們需相信這其中的力量。一年四季、一餐一飯中其實都蘊含著「文化」,比如李子柒視頻里所展示的順時而食,她和奶奶相互陪伴、鄉親相互幫襯中的人情味,其實都包含著中國人的生活哲學,只不過我們平時或許忽略了其中的美和底蘊,以及它們對我們的生活潛移默化的指引。李子柒做的東西跟「高端」毫不沾邊,但在不經意間,讓中國傳統文化中某些精神內核「活」了起來,而且是以一種平易近人且高度契合現代人審美趣味的形式呈現,這是她比過去那些符號化的「中國元素」高明的地方。

    近些年很容易觀察到一個現象,就是我們越來越有意識打撈失落的傳統,不論是審美層面還是精神層面。《掬水月在手》這樣以古體詩詩人、古詩詞學者為主角的紀錄片,能收穫相當範圍的關注,在早些年恐怕是難以想像的。而更大眾的文化層面,「中國風」在年輕人中間流行,「國潮」跨界興盛,則與之相映成趣,其中我認為最可喜的現象,莫過於「百年老店」故宮放下身段,以亦莊亦諧的輕鬆姿態做出了一系列富於創意的文創產品。一面是古典美、古典「士人」精神被重新發現,一面是「文化」走出舊路徑,主動與現代文化、商業文化碰撞,擦出意想不到的火花,我們珍視傳統,又不懼怕創新,傳統可以找到抓手煥發新的生機,這背後其實是底氣和自信。對文化復興而言,這不正是極好的氛圍嗎?

    文化的繁榮和影響力,本就是中國夢的一個關鍵支撐。但文化有自己的生長規律,在導向正的基礎上,文化昌盛更有賴於自由開明的發展環境。在如今這個傳統文化價值重獲體認的時代,對待外來文化的態度也顯得尤為重要。中國歷史上最為自信雍容的盛唐,也是最「胡漢難辨」的時代。這是盛唐自信的體現,也是其璀璨文化碩果的精神來源之一。任何事物都不可避免與時代對話、與世界對話,文化更是如此,狹隘的心態、局促的思維,都是文化的敵人。

    把我們的文化從「博物館」里請出來吧,希望以後遇到外國友人,他們眼中的中國文化更生動有趣,不再是那些臉譜化的符號了。

吳蘅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0年12月04日 02 版



文章出自: https://news.sina.com.tw/article/20201204/37057818.html







板橋離婚證人三重離婚證人蘆洲離婚證人中和離婚證人新莊離婚證人







新店離婚證人三重離婚證人中和離婚證人蘆洲離婚證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adinh0d88l6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